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合理性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制定合理、科學的課程結構,必須明確數控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規格,同時還應注重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和體現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力求形成優化的課程體系。 數控技術專業培養的目標是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主要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從事數控技術加工、數控一般編程、數控設備安裝與調試和數控加工技術管理的應用型的機電一體化應用人才。培養的人才規格,應具有專而博的知識結構。所謂專指的是該專業培養的數控技術專業學生必須具有數控專業方面的技能或特長,諸如數控編程、數控機床維修、數控機床維護等方面的能手;而所謂博要求數控技術專業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職業道德素質,外語、計算機、人文與科學知識等素質,從而充分體現受教育者的個性能力與全面素質。
基于以上的認識,本著服務于專業課的思想,重新安排教學,數控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構分為四大類: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含實踐課)、專業課(含實踐課),選修課。在第一學期以公共課為基礎,語文、數學、外語、政治、體育健康等基礎課為重點,數學周課時為四節。目的是為提高學生的社會綜合素質能力而服務,為下學期的專業課準備。
第二個學期到第三個學期為數控技術專業基礎課,這是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一個主體,其功能主要是為專業課服務。使得學生不僅具有機電專業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學會計算機在機械(或電氣)設計制造領域的廣泛應用,有效地拓寬專業口徑和專業基礎,同時有利于加強課群內各門課程在內容上的銜接,主要的科目有理論力學、材料力學課程,機械原理、工程制圖課程等。這些課程是為整個專業的機械設計方面作好輔墊,也有利于以后課程體系的進一步整合、優化和改革。機電傳動控制,突出了"機電結合,電為機用"的特點,再如將工程測試與計算機信息處理整合成工程測試與信息處理代替測試技術課程,能增加測試技術與信息獲取、傳輸、存貯處理及應用有關的內容,體現出應用性特點,能反映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它既體現出以創新設計為核心,以機械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為龍頭,以計算機輔助技術為主線,拓寬基礎,強化實踐的總體思想,也體現出課程體系建設的有機性與相互性、靈活性與可變性的特點。
數控技術專業課放在第三學期以及第四個學期,這部分的課程應有必要的理論為基礎,但又不苛求理論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是突出知識的技術應用性,以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為目的。主要課程為數控加工技術、機床維護與調試、數控編程與操作、數控機床拆裝與測繪、數控機床設計等。
而現階段本校中專班級沿用的教材是中職版數學教材,分十章,依次為:第一學期,集合、不等式、數列、函數、三角函數、平面向量六個章節;第二學期,立體幾何、解析幾何、解三角形、概率與數理統計五個章節。可是,現階段的理論課和數學基礎脫節現象是十分嚴重的,例如,在第一學期所開的理論力學中,靜力、運動、動力學章節,力的圖示問題中,向量代數作為研究力學的基本工具,而平面向量這一數學內容則出現在第一學期下,以致于學生對于涉及向量的概念,諸如平面向量(力)的四則運算、平面向量(力)的合成這些概念的理解有非常大的難度,專業課老師不得不充當數學老師,從向量的基本概念講起,浪費了大量時間,而當數學老師在本學期下講到向量時,又作了一次重復工作。 而材料力學課程中,桿件變形、軸向拉伸和壓縮、內力、截面法軸力、軸力拉壓桿應力和軸向拉伸或壓縮時的變形等內容要用到簡單的微積分,而微積分這一高等數學內容在現在的中學教材中已被刪除。導致這一部分專業課內容無法正常講授。
在機械制圖或工程制圖課程中,數控技術專業學生缺乏立體幾何及平面解析幾何的知識,此部分數學內容在一年級下講授,導致專業課學習的困難。
比如圖3是汽車減速箱的立體模型,其結構相當復雜,數控技術專業學生需具備相當的空間立體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