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考慮供給側因素的條件下,公共充換電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合理布局,是有效解決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主要障礙的重要途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青在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充換電技術高峰論壇上表示。
會上,特來電公司創新中心總監耿春海進一步強調:借助于互聯網思維,構建充電網、互聯網、車聯網三網融合的智能充電服務云平臺,則是破解充電設施行業商業模式不清晰、發展緩慢的有效途徑。
發展,樁做起
王青指出,2010年以來,我國汽車市場增速持續回落,今年前三季度銷量基本是零增長,汽車市場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終結。基于需求變化和城市持續發展的要求,產業和市場逐步從數量擴張轉型為結構調整階段。在這一階段,新能源汽車的優勢會逐步顯現,并獲得發展所需要的一些條件,如節能減排、創新驅動、消費新增長點等。
但是,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一個系統工程,消費補貼、稅收政策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全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產品本身在續駛里程、充電時間、電池壽命等方面的技術障礙。
因此,要健康發展新能源汽車,必須從充電基礎設施做起,把充電基礎設施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說,充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能量補給的重要基礎,完善的充電服務網絡是新能源汽車普及的重要保障。充電基礎設施,不僅是一套設備的概念,還是下一代車輛與能源、交通系統相互融合的重要樞紐。
充電樁建設速度的相對滯后,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瓶頸之一。侯福深坦言。一直以來,充電樁的使用頻率不高導致了充電樁建設速度遲緩,而且充電樁很難靠充電實現盈利。在新能源汽車與充電樁尚處于起步時,二者的普及程度不夠,又彼此制約了對方的發展。
破解,嘗試新模式
靠賺電費和服務費的模式永遠解決不了充電樁行業虧損的困局。耿春海表示,他們就跳出了這一模式。借助于互聯網思維,他們不斷創新模式,即設備免費、建設免費,通過收取充電服務費彌補先前的投資,完成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轉變。最終要實現的是構建充電網、互聯網、車聯網三網融合的智能充電服務云平臺,業務擴展至O2O電商、互聯網金融、汽車售后服務市場,帶來更多利潤增長點。
可以想象,以充電網絡作為入口,充電樁企業可以打造一個充電服務的生態系統,挖掘手機App、汽車檢測保養、充電套餐等一系列增值服務,利用云平臺收集運行數據、環境數據和車主的行為數據,為消費者提供有針對性地服務和決策咨詢。這個大數據平臺將成為首個吃蛋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我們在青島還嘗試電動汽車的分時租賃模式。耿春海告訴記者,租用者無論在哪個充電服務站租車,都可以根據情況到就近的服務站還車,實現電動汽車租賃A點借B點還。通過充電管理平臺,幫助用戶預約最近的充電樁,自助充電以及計算電費。以小時計費,不僅減少了用車費用,還提高了充電樁的利用率。
不過,無論是依靠充電服務費還是通過三網融合服務,說起何時能夠贏利的問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至少要等到兩三年之后。像今天來參展的企業,目前僅是前期圈地階段。耿春海表示。
一般來說,在新能源汽車普及的初期階段,各國往往對充電基礎設施進行財政支持。進入普及階段,財稅政策應逐步退出,主要依靠市場力量完成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跑馬圈地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必然現象。王青說,因此,企業在圈地的同時,規劃建設上要更多地進行市場調研和大數據分析,根據消費需求的變化進行調整,避免資源浪費和供求不均衡。同時,引入互聯網+,發展平臺化、智能化的設施,整合技術和資本,拓展盈利模式。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