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計算發展突飛猛進。我國在大規模并發處理、海量數據存儲、數據中心節能等云計算關鍵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圍繞云計算展開的競爭也愈演愈烈。在大打價格戰的同時,生態圈的構建也成為大部分企業所關心的、也是正在做的事情。
2010年前后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云服務商激活了市場,經過6年的增速發展,國內逐步形成了對標國外的成熟環境,漸漸從自給自足的市場形態走向國際化。
“十二五”末,云計算產業領域已達1500億元。在關鍵技術上,云計算也實現突破。我國在大規模并發處理、海量數據存儲、數據中心節能等云計算關鍵技術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部分指標已達到國際的先進水平。2007年中國云計算行業又有了新發展。
8月9日,阿里云首次將云服務器產品線細分出企業級產品家族,并對新產品家族的部分實例進行了降價,最高降幅達到35%。此外,還將會為8月3日前的用戶提供向企業級實例變配的5成差價補貼。據悉,阿里云新細分出的企業級產品家族包括了19款實例,適用于AI、醫療、視頻直播、金融、電商、IoT等173個應用場景。
無獨有偶,就連早前表示“不參戰”的谷歌,也無奈加入價格戰的行列。目前,在按需供應的谷歌ComputeEngineVM上,客戶購買的本地固態硬盤將降價63%。同時,谷歌表示,在PreemptibleVM實例上運行的本地固態硬盤將比以前便宜71%。
在價格戰的同時,生態圈的構建也是大部分企業所關心的、也是正在做的事情。生態一直都是云計算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內容和話題。如果在此之前云計算看的是技術,那么如今的云計算更注重于其應用和落地方面。
縱觀國內云計算市場,近幾年,百度云的云智峰會、阿里云的云棲大會、騰訊云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已成系列大會,京東云、華為云、網易云等也在打著生態的旗號,生態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宣言。
按照易觀高級分析師董旭的說法,云生態企業關鍵成功因素無非以下幾點:一是數據中心的資源,二是技術能力,三是合作伙伴的數量以及質量,四是企業客戶的生態的維系和關系的穩定。但這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乘除混合運算,只有形成具有化學反應的生態系統才可能讓云計算全面進入深入應用階段。
無論是價格戰的打響,還是云生態的建設,都或多或少地推動云計算的前進。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傳統工業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云計算將與制造業緊密相連。相關專家認為,云計算的出現就像是給制造業開出的一劑猛藥,也形成了新制造的雛形。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