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生活中,人工智能創造者們卻試圖為一些大問題尋找答案,例如正義對抗邪惡,機器人的浪潮的影響,機器大腦對人類工人的影響等問題。
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毀滅人類?
最大的挑戰在于它對就業的影響科學家知道自己的成果正在走出實驗室,應用于真實的世界。12月10日,科學家在Montreal開了一天的會,討論了一些倫理問題,比如如何防止比人類聰明的電腦將人類的工作奪走,它會為法律帶來怎樣的困擾,或者是他會對社會構成什么傷害。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播放視頻游戲、自動回復郵件、在特定條件下駕車。人們開始擔心它對勞動者的影響。
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說:“我認為最大的挑戰在于它對就業的影響。”他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可能會改變工作環境,許多人在20多歲、40多歲、50多歲時需要重新接受訓練,而訓練的方式是之前沒有過的。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埃里克?布呂諾爾夫松(ErikBrynjolfsson)認為:“毫無疑問的是有些工種現在可以自動化了,以前它們是不能的。”例如負責電子取證的初級律師、自助結帳超市里負責結帳過道管理的人。
“希望在這些行業中能出現一些新的職位。”他說,“企業家和管理者在開創新職位方面是極有創造力的,現有的一些職位已經自動化了。”
Facebook人工智能研發主管伊恩?勒坤(Yann LeCun)并不擔憂,他說社會在過去已經適應變化。勒坤說:“技術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階段,過程不容易,但我們必須面對。”
機器人可能最終不會臣服于人類可能還會出現其它的一些困擾,例如,隨著人工智能獨立于人類操作者自己做出更多的決定,它會對法律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渥太華大學法學院專門研究倫理道德的教授伊恩?科爾(Ian Ker)說:“在當前的法律環境中,要在一些領域將算法擺在優先位置是很困難的。我覺得這面臨極大的挑戰。
一些科學家看得更遠,他們開始分析人工智能在哪些地方的影響可能會超過人類。去年谷歌收購了DeepMind,這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它關注基礎研究,目標是開發比人類聰明的機器。DeepMind聯合創始人杰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稱它為人工智能發展中的“阿波羅項目”。
盡管這些科學家認為出現邪惡超級智力的機率很小,一些人還是在研究,看它能對人類構成何種重大威脅。
《超級智能:方法、危險、策略》(Superintelligence:Paths, dangers, strategies)的作者、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哲學教授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認為:“我覺得世界的最終結局不會像現在一樣,那些服務機器人不會端著盛滿食物的盤子來伺候你。最后的結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跟我們熟悉的完全不同。”
劍橋大學存在風險研究中心研究員沙哈?艾文(Shahar Avin)認為,如何防止邪惡人工智能成形,現在的人工智能研究還沒有找到好辦法。艾文還說:“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機構,它不能也不會修改自己的價值系統。”他還說,大家面臨的共同難題是如何做。將更多的資金和更多的爭論結合,可以將更多的研究者吸引到問題上來,一起尋找辦法確保人工智能的安全。
機器沒有傷害人的動機特斯拉CEO馬斯克和其它一些科技名人正是先行者,他們于12月11日創立了OpenAI,這是一個非盈利機構,它可以盡可能公開地開發新的人工智能技術。
百度科學家吳恩達的看法不太一樣,他認為過度關注“人工智能的邪惡智力”可能會分散精力,它更可能帶來消極影響,恰如失業一樣。Facebook人工智能研發主管伊恩?勒坤(Yann LeCun)則說:“機器的智力會是完全不同的,人有做壞事傷害他人的動機,機器沒有。”
加拿大總督戴維?約翰斯頓(David Johnston)曾經在多倫多的會議上說過一番話,這些話可能反映了我們的共同心聲。約翰斯頓說:“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很可能馬上就會出現,當它們真的出現時,我們清楚它的影響是很大的。既然這樣,我們能扮演什么角色呢?我們如何從人工智能技術中獲得最大的機會呢?如何將它帶來的挑戰最小化呢?”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