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食用油市場約有2600萬噸的消費規模,可我國半數以上人口食用的是散裝油和二級油,大豆油、菜籽油、棕櫚油三大油種仍然穩固占據著中國食用油的主要地位,此外,花生油、芝麻油、橄欖油和茶籽油等在我國食用油消費中也逐漸占有一部分市場。雖說國內食用油市場日趨多元化,但是多數食用油產品主要依靠進口,國內食用油市場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國內食用油市場缺口大 菜籽油加工有望彌補其不足
據了解,我國大豆產量68%-70%都用于大豆制油加工業。從90年代開始,全國各地陸續投產了一些較大型油脂加工廠。但截至目前,我國建成投產的豆油加工廠日加工能力在千噸以上的并不多,豆油產量在一定程度上還無法滿足我國居民對于食用油的需求,大豆食用油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我國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量將會進一步提升,食用油的缺口還將不斷擴大,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油料作物產量只能滿足我國植物油消費總量的35%左右,其余的主要依賴進口。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據統計,2016年我國進口大豆8391萬噸,是當年國產大豆總量的6.6倍。這一情況對我國糧油安全提出了挑戰。國內有關專家表示,國內有些地區也投產了橄欖油、葵花籽油、山茶油,但是畢竟都是高級食用油,產量有限,是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如臺灣佳格廈門葵花油項目在海滄自貿園區正式投產。該項目主要生產葵花籽油、橄欖油等高檔食用油。據了解,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全自動精煉葵花油生產線。還有廣西一直大力發展山油茶產業,積極引進先進油脂精煉設備,采用低溫冷榨工藝,純物理精煉,保證產品品質。再加上橄欖、山茶等木本油料的投產周期較長、采摘機械化難度大,因此,短期之間也無法替代大豆食用油去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行業人士表示,在大豆替代油料當中,菜籽油潛力最大。我國油菜產油量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55%左右,是國產植物油第一大油源。此外,菜籽油在部分地區有著廣泛的食用基礎,同時,近些年來,我國油菜籽產量一直在不斷提升。再加上中國農科院油料研究所最新研究出的油菜新品種,含油量達50%,打破了油菜含油量的紀錄,為開發油菜加工設備提供了產品支撐。據了解,中國農科院研究員黃鳳洪帶領團隊研制了高品質濃香菜籽油新型加工技術,利用新技術加工出的菜籽油沒有刺激性氣味,有效地解決了傳統菜籽油特殊氣味不易接受的問題,為菜籽油的生產加工提供了技術支持。
倘若菜籽油成了國內大豆食用油的替代品,相關油菜加工設備將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油脂設備領域也不例外,這將成為我國機械制造業新的增長點。相關機械制造企業要看到這一趨勢,等待時機,加大相關產品研發,提升油脂加工設備的生產效率、對油脂成套設備進行技術升級改造以滿足食用油市場加工需求。
(審核編輯: 智匯張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