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能過剩及環保政策日益趨嚴雙向壓力下,國內原料藥企業淘汰賽正在加速。治污成本逐漸提升,部分中小藥企對環保整治投入不足,導致不達標被限產或停產。治污能力及成本成為未來制藥企業的核心競爭要素。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原料藥廠后期有可能將關停搬離,西部地區原料藥廠家將集體搬遷入園區,以便嚴格控制其排水和廢氣污染。如果藥廠選擇遷出,藥企需支付高昂的環境管理費;選擇留下,污染治理又是繞不開的難題。
環保壓力加大
原料藥生產往往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2017年2月以來,環保部在北京、天津、河北、 山西、山東、河南等地開展空氣質量專項督查。此次專項督查由時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及另外四位副部長帶隊,采取督查組進駐地方的形式。在此次環保部專項督查對象中,河北、山東是原料藥及化工中間體主產區。根據石家莊市發布的《2017年防治大氣污染工作方案》,要求醫藥企業實施錯峰生產、限產停產。業內分析認為,繼2016年底因“霧霾”限產停產后,位于石家莊的華北制藥、石藥集團等藥企或將再次迎來新一輪的生產調控。
近年來,相關環保標準與政策陸續出臺,原料藥行業的生存空間受到“壓制”。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7月,環保部發布并全面強制實施《制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2013年,環保部將全面排查整治醫藥行業環境污染問題作為環保專項行動的第三大重點任務;2016年,環境保護稅法出臺,將環保費改為環保稅,原料藥等高污染行業將課收重稅。去年末出臺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要求原料藥制造業推進行業達標排放改造。
中國化藥協會資深副會長張明禹曾表示,2017年制藥行業面臨比往年更加巨大的環保壓力,綠色環保、清潔生產等概念對于藥企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關乎企業生死的大事。
淘汰加速
在產能過剩及環保政策日益趨嚴雙向壓力下,國內原料藥企業淘汰賽正在加速。治污成本逐漸提升,部分中小藥企對環保整治投入不足,導致不達標被限產或停產。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涉及環境問題的制藥企業并不在少數,哈藥集團、云南制藥、聯邦制藥、海正藥業等大型藥企都曾被環保部門督察整改。資料顯示,2015年11月,山東新華制藥(湖田園區)等化工企業當時因霧霾治理需要就曾被限產30%以上。
分析認為,原料藥生產工藝技術線路長,投入的原輔料種類多,其中一些屬于危險化學品。由于投入的物料產成品轉化率較低,具有生物毒性的特點;投入單類物料的數量較少,在廢棄物中單一廢棄物的回收經濟率不高,難以實現廢棄物資源化,一般只能作為廢棄物處理,這也將造成企業環境治理負擔較大。
張明禹表示,面對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超標污染企業將難以生存。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醫藥企業治污費用較高甚至高達上億元。幾年前國家環保執法力度沒有那么大,部分企業寧愿被罰款也不愿意在環保上投入精力,如今環保力度加大,一些污染大戶將面臨被關門的風險,這也將促使行業整合提速。
被迫轉型
環保政策逐漸收緊,部分原料藥企業選擇轉型。上述不愿具名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原料藥大部分用于出口,且整體產出超出需求,企業進行轉型升級不僅是減輕環保壓力的需要,也是長期發展的需要。
事實上,目前已經有多家原料藥企業轉型。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前后華北制藥開啟了“以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從原料藥向制劑藥轉變”的戰略轉型。轉型開始后華北制藥重點發展“抗感染、抗腫瘤、心腦血管和免疫調節”四大領域。海正藥業近些年始終處于由原料藥向制劑藥轉型階段,海正藥業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由原料藥、自產制劑銷售以及第三方藥品銷售構成。
石藥集團上市之初公司主營業務為青霉素系列、頭孢菌素系列和維生素C系列的原料藥。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石藥集團將恩必普藥業、歐意藥業和新諾威藥業等創新藥業務納入麾下,創新藥已經成為石藥集團業績增長的發動機。根據興業證券研究所發布的研報顯示,在原料藥和普藥增長乏力背景下,創新藥已經成為石藥集團業績主要增長點,銷售收入2012-2015年復合增長率高達約43%。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