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角度看,分析師就像科幻作家,有時能夠引導未來的現實。這一次,正是來自華爾街銀行的報告激發出了美國國防部官員的靈感,勾勒出未來更具高科技性質的軍事作戰圖景。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Robert Work周一表示,美國2017年的國防預算可能會要求花費120億-150億美元用于戰爭和軍事試驗。特別之處在于,他還提到,預算可能會用于對美國軍隊關于利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進行“人機協同作戰團隊”理論來開展驗證。
Robert Work還給出了未來的軍事愿景:無人駕駛飛機從母艦起飛,步兵和女兵穿著外骨骼服和搭載作戰程序的可穿戴電子設備,指揮官一個人就可以直接操作無人駕駛軍艦來執行作戰任務。
上述這一切有科幻大片的即視感?這還要歸功于美銀美林的研究團隊。
美銀美林最近發表了一份厚達300頁的報告,標題為《機器人革命——全球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入門》(Robot Revolution – Global Robot & AIPrimer),內容正是關于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這份報告引起了美國國防部的注意,也正如Robert Work所介紹的,這方面的內容進入了美國未來的國防議程。
那么,Robert Work最看重這份報告的哪一部分呢?“早早采納將獲得關鍵的競爭優勢,如果投資滯后,競爭力就跟不上了,”他稱,當然,美銀美林可能是在說公司和公司之間關于機器人科技的商業競爭。不過,將它替換成國與國之間的軍事競爭也是可以的。
順便說,按照美銀美林的計算,全球智能機器人市場將在2020年前增長至1530億美元。
美銀美林預計,智能機器人的崛起將決定未來十年的工業革命進程,這種技術本來被視為具有破壞性,但隨著逐漸被人們接受,現在已經在私營部門成為定局。智能機器和機器人將在2025年前承擔所有制造業任務的45%,較現在的10%比重大幅提升。
Robert Work表示,相信這個結論直接適用于軍事競爭。“我們的工作表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將完全允許我們所說的人機共生提升到新的水平,從而達到讓它們在戰場上做什么它們就做什么的境界:
首先是能夠進行自主且深度學習的機器系統。如今,智能機器的深度學習系統已經改變了金融業的數據分析方式。但我們將利用它們來改善預警指標。
研究人工智能的人說,在灰色地帶出現一個“小綠人”無非是大數據分析的問題。他們肯定,我們可以創造出學習型機器人幫助在一些灰色地帶找出警示性信號。所謂灰色地帶,就是指一些發生沖突而不是正軌戰爭或者傳統軍事沖突行為的領域。比如俄羅斯和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目前正在發生的事。
我們相信,人類應該是唯一能決定何時使用致命武力的角色。但是,當人類受到攻擊,特別是機械般的很快速度的時候,我們希望有機器可以保護我們。舉個例子,比如防空系統和網絡防御。
其次,我們稱之為人機協同作出決策。1997年,計算機打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Kasparov。但到了2005年,兩名業余象棋愛好者使用三臺電腦擊敗了一個領域的世界象棋冠軍和機器本身。這就是一個關于人類和機器結合的戰略分析的結果。
第三個組成部分是我們所稱的輔助人類活動。是輔助人的行動,而不是增強人的行動。我們將在增強人的行動之后,就這個問題開展廣泛的討論。但是現在,當我們談起輔助人的行動的時候,你可以想想你的汽車……當你在倒車的時候,你就離某個東西越來越近。使用可穿戴電子設備,頭戴顯示器,也許穿著外骨骼,以幫助人類更好的戰斗。
第四個組成部分我們稱之為高級人機作戰團隊。人機協同是利用機器來幫助決策者作出更好的決策。人機協同作戰團隊是人類與無人機系統能夠協同作戰的一種方式。現在,人們已經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了。軍方使用的阿帕奇和灰鷹無人機被設計出來用以協同合作。我們正在尋找大容量無人水下航行器,這種機器能夠搭載很多中型無人水下航行器,而這些中型機器又能夠攜帶小型無人水下航行器。這些不同容量的航行器組成軍事作戰網絡。我們正在尋找所有不同類型的電子化軍事作戰網絡。
同時,我們也在尋覓小型服務性戰艦,以開展集群性軍事運作。提升協同作戰自主性將幫助軍隊從多人操作一個包括飛機、無人機、控制器等無人飛機系統變為軍事指揮官一個人便可同時掌控一個軍事集群系統。通過整合微型無人戰斗機和11米的無人駕駛地面車輛,你會看到更多由子項軍事裝備來完成作戰任務的母艦出現在戰場上。
(審核編輯: 智匯胡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