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漉漉的污泥在經過干燥——碳化等工序后,體積大量縮水,變成了一粒粒細小的炭狀物。日前,在湖北省鄂州市污水處理廠看到,該市攜手中節能博實(湖北)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啟動60噸/日污泥碳化工程,實現了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置。
“100噸的污泥可處理成8噸碳狀顆粒物。”中節能博實(湖北)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錢鳴說,我國絕大部分污水處理廠把污泥簡單填埋,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而鄂州污水處理廠,對污泥不再是簡單填埋,而是就地進行碳化處理。污泥含水率高達80%,先用干燥機把污泥“烤”成含水率不超過30%、顆粒細微的干污泥,然后運到碳化爐碳化處理,最后制成黑色粉末狀的污泥碳化物。“這些污泥碳化物可以作為吸附材料、除臭材料、殺菌材料、燃料或蔬菜栽培肥料、土壤改良材料,經濟價值頗高。”錢鳴說。
鄂州市60噸/日污泥碳化工程是國內第一個商業化運營的污泥碳化項目,單套處理能力居全球第二位。該工程只是鄂州市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攜手優化水環境的開始。鄂州市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城市之一,去年,該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全域城鄉一體化垃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覆蓋工作。而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是我國節能環保領域最大的科技型服務型產業集團,雙方在去年9月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我們希望借助中國節能集團的品牌、技術和資金優勢,在農村污水處理、供水與管網一體化和節能裝備制造業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將鄂州打造成國家級節能環保生態文明示范區,實現互利共贏。”鄂州市市長葉賢林表示。
鄂州是“百湖之市”,全市水域面積64.5萬畝,約占國土面積的27%,保護水環境任務艱巨。近年來,該市以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為契機,把湖泊保護、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中小河流整治、農村飲水安全等工作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百湖水系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之路。
鄂州專門成立湖泊管理機構,加強節水監督機構建設,逐步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水政執法工作機制。全力構建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體系,分層構建動態水網,恢復境內四大水系與長江的水系聯系,實現江湖(河)連通;嚴守三條紅線,即禁止挖山、禁止填湖和禁止未批先建。實施集鎮污水全處理,垃圾處置全覆蓋,農村村莊全美化。2012年以來,全市關閉了161家非法小型鐵礦石和鋼渣選廠,杜絕了其排放的廢水對水體造成的污染。
加大地方法規出臺力度,創新融資機制。鄂州市陸續出臺《鄂州市湖泊保護實施細則》等制度,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規體系。積極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投入機制,爭取中央及省級資金支持,有效整合地方財政資金,切實落實地方公共財政投入。拓寬投融資渠道,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飲用水、污水處理等具備一定收益能力的項目形成市場化融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融資的作用。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水生態項目建設。
鄂州實施21類重點工程項目,為建好水生態文明城市疏通“筋絡”。實施長港河道生態修復工程、洋瀾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梁子湖入江第二通道工程等,進一步提升河湖蓄水能力;開展華容區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和水系連通試點項目、農村社區污水處理工程等,改善當地水質和水環境;開展環梁子湖生態示范帶建設、長江防護林建設、國家重點生態公益保護及退耕還林項目等,全方位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
城鄉供水安全提檔升級。目前,全市已投產城鎮污水處理廠5個,具備日處理污水12.2萬噸處理能力,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9.67%。同時,全市7個新區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與其他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全市300個村的污水處理,按照每年100個村的進度,統籌推進。
積極尋求科技支撐,建立借助“外腦”的智力支持機制。鄂州市是武漢城市圈中與武漢聯系最緊密的區域,該市一方面充分依托武漢市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河湖連通、水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問題研究,為湖泊環境綜合治理與水生態修復工程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一方面攜手中國節能集團等央企,通過項目合作,建立水資源實時監控、污水處理和水環境優化等處置系統,保護水生態環境。
(審核編輯: 智匯小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