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10-17作者:易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無論是物聯網、智能制造,還是工業4.0、互聯網+制造,技術融合都是最主要的特點。在技術融合的早期,最主要的工作是自動化與信息化的融合;隨著技術融合的深入,會進一步與互聯網、通訊融合。
本文仍然以CHIP作為分析方法,這次的側重點在基礎架構。
對于企業應用軟件的發展趨勢的判斷,我喜歡用自己的研究方法CHIP分析:
C代表Case案例,通過案例的方式找到研究的切入點。
H代表History歷史,通過研究軟件發展歷史,找到企業應軟件發展趨勢。
I代表Infrastructure基礎架構,通過研究企業應用軟件功能架構,更全面的了解企業應用軟件的功能。
P代表Problem問題,在企業應用軟件互聯網化發展的階段,誰能了解更多的用戶需求,誰就能把握住未來軟件發展方向,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本文從I(基礎架構)這個維度分析MES的重要性。
在以前的演講中,無論以智能制造、互聯網+制造、還是以工業4.0作為主題,我都提到這些主題,包括以下三個范疇:自動化、信息化、物聯網。其中智能工廠主要對應自動化范疇、智能生產主要對應信息化范疇,物聯網對應CPS(這個對應比較粗略,也就是做簡單類比,并不完全精準)
其中,自動化、信息化的發展,發達國家都已經非常成熟,未來如何融合是非常清晰的。
傳統的自動化由設備管理部門負責,信息化是由IT部門負責。在實現設備自動化之后,會有將設備通過信息化管理起來的需求;而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必然要將公司更大范圍的人材物管理起來,也要對設備進行管理。從兩方面都有融合的需求。MES軟件供應商,有一部分是傳統做自動化控制系統的企業轉型做信息系統;還有一部分是從企業應用軟件開始管理設備,發展出MES軟件。
MES軟件承擔著打通設備信息與管理信息通道的職責。自動化設備的行業屬性非常明顯,而MES軟件承擔著管理設備的職責,MES的行業特點就非常明顯。所以MES軟件大部分都非常小,每個軟件供應商占據一個行業。市場份額大的MES軟件企業非常非常少。
15年曾經幫助一些大企業尋找MES軟件的并購標的,發現在中國可以是上市公司并購規模的MES企業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其中易往信息,是其中一家,早期是汽車制造業MES解決方案供應商,在工業4.0流行之后,擴充了食品、醫藥、電子等領域。
仔細研究了易往信息創始團隊背景,雖然易往信息屬于IT行業,但核心團隊背景都有豐富的自動化的背景,這也是易往信息能夠做好自動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原因之一吧。
雖然一直介紹物聯網是智能制造自動化、信息化、物聯網(對工業而言是CPS)三個領域之一,但物聯網涉及的技術非常多,包括云計算、通訊、互聯網、大數據等等技術,這些技術也在融合的過程中。
就如我在《互聯網+:政府與企業行動指南》一書的第三章《“互聯網+”的科技驅動力:云計算、大數據與物聯網》論述的:
從互聯網發展到物聯網,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智能,互聯網是為人提供信息的,人是有智慧的,看到信息會用自己的智慧判斷并做決策。
物聯網,是通過收集物體的信息,反饋給物體。物體是收到信息之后,是不知道該如何做出決策的,因而在物聯網就要利用數據,形成智能,通過智能來控制物體。
所以物聯網的智能是核心;而智能是建立在數據基礎之上。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是三個基礎的技術,云計算為數據提供高性價比的計算存儲能力;大數據技術為數據產生智能提供基礎;而物聯網自動采集數據,提供大數據的來源。
對于智能工業(制造)領域,設備的聯網是通過MES系統實現的,所以MES是未來智能制造系統中,大數據的源泉。
如果把大數據比喻做一種礦藏,MES軟件就是礦藏的所有者,而大數據分析工具,只不過是礦藏的采集和提煉者而已。MES軟件供應商有機會掌握未來最核心的數據,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MES軟件供應商在工業大數據時代一定是最大的大數據礦藏的所有者。而易往信息,是我知道的國產MES軟件供應商市場份額最大的(是我搜集到的MES軟件企業中)。
從歷史發展看,流程制造行業的自動化發展水平高于離散制造業的自動化發展水平。而在流程制造業,DCS,SCADA系統發展都比較完善了。
早期的流程制造業,MES軟件主要是將DCS數據與信息管理系統對接,并融入信息系統中。而離散制造業的MES軟件,將設備數據與信息系統連接(這種說法并不嚴謹,只是為了簡化類比)。
進一步將MES系統SaaS化,形成云計算中心,并融合其他SaaS化的企業應用軟件,就會形成未來的CPS。
從這個意義上看CPS的發展方向是明晰的,但隨著融合設備數量的增加,與商業模式、大數據量變引起質變,會衍生出新的規則與價值,這些就不是現在可以預測的。但MES在CPS早期發展的核心地位是確定性的。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匯工業版權所有
電話:010-62314658 郵箱:service@ilinki.net
主辦單位:智匯萬聯(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