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8-23作者: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2015年是精準醫療的發展元年
這一年,美國率先提出精準醫療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同年3月,我國科技部組織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提出“中國精準醫療計劃”
并指出在2030年前,我國將在精準醫療發展投入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出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
2016年3月17日,精準醫療被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為其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精準醫療備受關注及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傳統醫療模式與當下人類健康需求間越來越大的缺口。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臨床案例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癥,異病同治的傳統方案難以滿足治療需求,各個疾病領域的臨床及醫務工作者們迫切地想要了解精確的病理及處理方案;另一方面,人們健康意識愈發超前,“治未病”的需求愈發強烈,同樣對病理的精確檢測分析能力提出要求。
在多元化且迫切的需求驅動下,國內外各行各業企業蜂擁而至,在人類未來健康新方向中發力探索。
多家券商研報測算,中國精準醫療趨勢下涉及的產業規模達上萬億元,直接相關的產業規模超過100億元。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國內的醫療投資公司接近300家,而精準醫療投資標的則接近200家,其中,超過10家公司在去年獲得了億元以上的融資。
然而,雖然布局者無數、市場大熱,從業者是否真正了解“精準醫療”的內涵?在空前的熱度及發展機遇下,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又該如何正確定位自己?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教授分享了她的觀點。
了解精準醫療內涵
談及“精準醫療”,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腫瘤靶向藥”、“基因篩查”等突破性的醫療手段,但黃超蘭教授認為這里存在認知誤區:“精準醫療本身不是一個行業、更不是一門技術。它是傳統醫療的延伸,也是現代醫療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過去許多研究人類健康、疾病的方法和思維已經無法滿足當下人類和社會對醫療的巨大需求,所以醫生與科家們開始尋求新的思維模式和手段,解決面臨的難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所謂精準醫療,是一種新興的綜合考慮到居民基因、環境、生活方式等變量的疾病預防和治療理念。與傳統的被動醫療相比,精準醫療強調主動發現并在早期治療的模式,同時對病程進展和療效進行及時的分子水平檢測。
總體來說,精準的要求貫穿著從前端研究、技術開發、到臨床應用的所有流程,并對現代和未來醫學研究提供指導性的新思路和做法。“它是過去整個醫療體系的延續,是多學科交叉的系統性工程。”
如何在精準醫療趨勢下有所作為
黃超蘭教授強調:精準醫療的根本,在于解決醫生關心的臨床問題。因此,問對臨床問題就格外重要。“這也是我認同詹啟敏院士的理念,在他的感召下,加入北京大學醫學部,成立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的初衷。”
“以腫瘤領域為例,醫生想要探究某一腫瘤的發病機制,就要憑借積累了幾十年的臨床經驗提出想要解決的臨床問題。有了這些問題后,再設計隊列,收集樣品,進入技術研究階段,利用高通量手段獲取分子信息,將這些信息與臨床大數據、基礎科研信息整合研究,最后回到實驗室驗證,方能得出結論。”黃超蘭教授指出,“認為病人多、樣本量多,就有絕對的優勢發展精準醫療,這其實是很片面、很危險的想法。如果忽視臨床問題或問不對,隊列就可能設計不對,這樣即使病人數據再多也得不到有效的結果。”在北京大學和醫學部的支持下,黃超蘭教授建立的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正是這樣一個目標展示精準醫療正確道路的中國創新試驗田。
黃超蘭教授表示,精準醫療理念的最終實現還是離不開國家政策。“無論是美國的精準醫療計劃,還是在歐洲、澳洲等地區,精準醫療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同樣的,中國要發展精準醫療,我們的政府首先要深刻認識到精準醫療到底是什么,其次出臺相應的政策,根據中國人群患病的特點來推動相關技術的優化。”
對于企業而言,黃超蘭教授認為,“企業想要做出成績,只有拒絕跟風,明確自己能夠解決怎樣的臨床問題并深入進去,才有可能成功。”
如何掌控機遇之外的風險
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企業還需解決投入成本過高、數據采集速度等制約因素。
有業內人士表示,很多用戶認為個人健康信息與數據是一項保密內容,不愿意透露給他人。這就給精準醫療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精準醫療需要大量的數據為基礎,若沒有這些數據基礎作為支撐,精準醫療也就難以做到“精準”;同時,精準醫療計劃本身就會帶來數百萬美元的成本,隨著項目不斷推進,未來數年需要源源不斷地給予資金支持。
要想推動精準醫療理念落地,還需解決基因測序、組學數據收集,大數據分析、區分患者群體的異質性等問題,相關的治療費用也亟待下降。
經過數年的迅速發展,我國很多技術應用已經跟上了國際步伐,無論是基礎生物學的研究,還是對技術的認知都已經到了非常高的層級。“比如國內一流的大醫院,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上已經開始注重蛋白質、代謝與基因測定的聯合應用,這就是比較大的進展。”言語間,黃超蘭教授對我國精準醫療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匯工業版權所有
電話:010-62314658 郵箱:service@ilinki.net
主辦單位:智匯萬聯(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