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2-28作者:ABB(中國)有限公司
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推出,“機器換人”的聲音驟然加大。如何看待這一熱潮,記者日前專訪了全球知名機器人制造企業ABB集團中國總裁顧純元博士。
擁有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專業學位和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工程博士學位的顧純元,1989年加入ABB,在工業機器人和工業自動化領域,是全球公認的行業專家。
在他看來,中國無疑已經是世界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市場,近年機器人產業增長迅猛。但他認為,目前“機器換人”的經濟性還存在問題,推動“機器換人”也不能單靠政府補貼設備,而是要著力建造機器人產業鏈,“把機器人用起來,維護好”。
而這方面,不是要“‘機器換人’,恰恰是最需要人”。顧純元說。
工業機器人進入人機交互時代
記者:ABB公司上月剛剛發布了第一款人機交互機器人,它為什么叫YuMi?
顧純元:這是英文的寓意吧,you and me(你和我)。就是你我交互的概念。
記者:現在應用到什么地方了嗎?
顧純元:很多領域都可以應用,比如工業界的裝配、搬運,以及服務領域。它跟傳統機器人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傳統機器人由于安全門檻,一定要用一個籠子跟人隔離開來;而YuMi可以坐在我們中間,理論上講人可以做的事情,YuMi就可以去做。
記者:這個機器人從研發到推出,大概用了多長時間?
顧純元:ABB做機器人有四十多年了,到現在機器人的標準逐漸成熟起來,安全是第一。下一代的機器人需要什么樣的呢?你到一個汽車廠看,很多工藝都自動化了,但到最后一段總裝車間去看一下,還是有很多人。
為什么?因為裝配本身工藝就很復雜,如果全部搞成一個全部的無人車間全自動化的話,從理論上講是可以的,但是成本很高,至少從目前來講是不合適的。
如果把人跟機器進行互動,有些復雜的東西、有些機器不適合的東西由人來做,有些人不適合的東西由機器來做,二者互相配合就能夠提高整個生產效率。
人機配合的想法已經產生十幾年了,我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可以說,YuMi是ABB幾代人的思考,第一臺樣機做出來的是四五年以前的事情。
如果了解ABB的話,當年我在研發部門的時候,2001年推出的第一代多機互動機器人,就是ABB提出來的,可以實現當時兩個機械臂互相動,比如一個拿著工裝,另一個去焊接。
但從整體上思考怎樣進行多機互動,如何提供安全問題、解決視覺問題、解決觸覺問題,還要通過創新解決成本的問題,讓有些成本要求比較低的制造業也可以使用,是比較難的,我們一直在解決這個問題。
記者:現在有什么樣的客戶已經在使用了?
顧純元:YuMi在這一屆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后,立即吸引了大批潛在客戶的關注。在展會上我當場就看到有人想使用。4月14日,ABB集團CEO史畢福即宣布已收到YuMi的首批訂單。
押寶中國市場
記者:Yumi是在中國研發的嗎?我之前看材料說ABB公司是把中國作為全球機器人的總部,為什么?
顧純元:實際上我們早就看到了機器人在中國會有飛速的發展,因為這也是一個必然規律,人口紅利會慢慢消失。
三十多年前我們進來時,是跟著國外的客戶進來中國,但是很快發現本土的客戶有自己的需求,所以當時到2003年、2004年的時候就做了戰略調研。我們當時判斷機器人能夠在中國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當時我們機器人主要的資源、所謂的決策都是在歐洲、在瑞典。
當時也考慮說,機器人進口都是免稅的,進口就可以了。但后來我們還是認為,不行,因為現在是可以的,未來肯定是不夠的,甚至現在,不在國內生產沒有什么優勢。同時,我們決定在中國做研發,因為這里能找到擁有良好教育和訓練的工程師。
記者:一定要在中國生產是滿足量的需求嗎?
顧純元:不是滿足量的需求。一個是滿足對客戶需求的響應時間,另外只有在中國進行生產,才能帶動和扶植整個產業鏈,同時也可以降低成本,這是制造業的一個考量。在這個前提下就考慮未來要加快決策過程,我們覺得機器人總部、決策團隊應該設在中國,要貼近市場。
記者:現在看來,當年把機器人全球總部放在這兒的決策是很明智的?
顧純元:對啊。我們剛來的時候中國市場很小。那時候如果說,中國會變成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人家會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現在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08年到2013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是36%。
記者:公司方面有什么數據來支持嗎?
顧純元:現在機器人業務增長很快,我們在中國上海的生產數量已經超過3萬臺了。中國市場年均業務增長也超過了30%,整體上在十年里一直是高速增長。如果不是把集團總部和決策放在上海,相信我們的發展沒有這么快。
記者:這個增長跟中國整體機器人市場增長是匹配的?
顧純元:當然。很多事情做決策當然也是要有點運氣的,這個是肯定的。目前,ABB是唯一一家在中國打造工業機器人從研發、生產、銷售、工程、系統集成到服務全產業鏈的跨國企業。ABB上海生產基地也是全球唯一的ABB噴涂機器人生產基地。今天,ABB集團80%的機器人型號和90%的機器人產品已經在中國實現本地化生產。
培養機器人產業鏈
記者:下一步ABB在機器人方面的布局是怎么樣的?
顧純元:下一步我們更多的是要做市場培育、推廣。現在國內機器人領域也很熱、很受重視。我們跟企業、政府、行業也講,實際上我們缺的不是產能。當然你可以建更多的工廠,國家也可以投資,這都沒有問題。但現在的問題是,對許多制造類的企業而言,我把機器人白送給他,他都不要,說還占了他的地方,這是因為他不會用。工業機器人本身是比較專業的產品,無論研發還是應用,都需要懂機器人工藝、機器人、編程、安全、機械、電,壞了還要會服務、接接線。電、機械、軟件、安全都要懂,實際上你會發現在推廣的時候比較難。
從我們企業來講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從技術方面盡量降低門檻,另外從市場上講,要大力發展機器人的集成商、合作伙伴,發展整個產業鏈——機器人本身在整個產業鏈只占很小的一塊。比如機器人產值是一塊錢,那邊的附加值至少是二十到一百,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無限的商機。
由于我們在中國的生產已經帶動了很多上下游的產業鏈、供應商產業鏈,本土企業已經被我們帶動起來了,我覺得這個很好。現在市場需求這么旺盛的前提下,我們希望ABB能夠促進上游產品供應鏈和下游的應用,把這部分的價值大大開發出來。ABB現在有很多的合作伙伴,給他們提供培訓,這已經做了有十幾年了,一直在不斷培訓合作伙伴,讓他們做系統集成商。我們要在全國各地建立機器人的應用中心,包括集成中心,致力于機器人的推廣。
記者:現在各個地方政府“機器換人”的熱情很高。
顧純元:對,我也總跟他們講今年“機器換人”熱情很高,光靠補貼肯定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記者:為什么光補貼不能解決問題?
顧純元:你給我舉一個例子,哪件事情靠補貼是持久的?補貼可以促進這件事情,但是大家要有比較清醒的頭腦,補貼可以讓你嘗試,最后一定是一個商業行為。
這個時候你要培養當地工業機器人產業鏈。現在有很多工業機器人產業園我覺得很好,因為機器人本身提供的是一個系統。我們也是在全國各地積極參與,這是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
最后機器人不是要換人,我們現在缺的恰恰是人,缺的是技術型的人才,技術型的技工、技術型的工程師。
記者:就是把機器人用起來以及開發?
顧純元:對,用起來,維護起來。如果簡單使機器換人的話是不合算的,這是第一。第二,反過來也可以講,中國作為一個制造大國,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呢?跟其他國家之間的優勢在哪里呢?你真正做大機器人的時候,實際上大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機器人來改變工藝生產流程,這個是最關鍵的。否則企業會發現用了幾年之后,招工問題是解決了,但如果不解決制造周期、成本以及整個工藝流程的問題,產品仍然沒有競爭力。我這里是有人來干活了,沒有人也有機器人,但是東西更貴了,這是不行的。如果是簡單的機器換人,那世界上這個任務早就完成了。
記者:這也是我們感覺實際上機器換人的步子沒有那么快的原因?
顧純元:不可能那么快,這也是為什么不能光靠補貼。光拿機器換了人只解決招工難的問題,但是不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問題是要提高和升級制造業。
在這個地方,中國的產業是有機會的。為什么呢?現在不光是講工業4.0或者是中國制造2025,ABB講“物、服務與人互聯”,實際上這個概念就是如何把信息從終端用戶到制造業、下游供應商有機整合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光拿“機器人換人”是沒有用的,一定要跳到更高的高度來看整個價值鏈的優化,把機器人用起來。我相信這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比較激動人心的過程,它出現很多行業的整合,有新的企業會冒出來,我相信這里面有很多的變化。
Copyright ? 2015 ilinki.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智匯工業版權所有
電話:010-62314658 郵箱:service@ilinki.net
主辦單位:智匯萬聯(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